close

高空中俯瞰萬畝金井茶園,連綿起伏的茶海披上一片新綠,散髮出祥和的田園美景。黃罡 攝茶農們埋首忙碌,指尖飛舞,一籃籃玉琢般茶尖散髮出絲絲清香。李鋒 攝攤青:新茶採摘回來後,在篾曬墊上均勻翻動,時間和溫度對綠茶香氣的形成至關重要。李鋒 攝殺青:將茶葉在鍋內用雙手翻炒,使茶葉均勻受熱,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。鄒麟 攝散熱:茶葉殺青出鍋後,放在篾盤上拋動散熱。鄒麟 攝揉捻:用雙手反覆揉捻茶葉催香。羅傑科 攝乾燥造型:在鍋中把握好火候和手勢,這一過程費時費力最多,但極為重要,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。 鄒麟 攝提毫: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,開始提毫,靈活地運用雙手,使芽條相互摩擦。 羅傑科 攝足火提香:等木炭充分燃燒後,將茶葉均勻放在焙籠上,翻動4到6次,直到茶葉充分乾燥。蘇小明 攝一套完整的工序下來,一片片帶著清香的茶葉在茶藝師的沖泡下舒展開來。 羅傑科 攝掃描二維碼添加茶鄉金井訂閱號參與隨手拍,贏取千元大獎和茶葉禮品。記者 羅傑科
  在金井鎮一碧萬頃、綿延如錦的萬畝茶園裡,一群身著印花布裝的採茶女,專註地採摘那些散髮出絲絲清香的嫩芽,一架小型航模盤旋升空,航拍攝影師黃罡在茶園山頭上遙控著八角翼航模切換拍攝高度。前來騎行游玩的市民吳斌看到航拍茶園照片後說:“在高空中俯瞰這滿眼的綠,心胸都會跟著開闊起來。”茶園中、綠茶炒製作坊里,參加本報組織的“茶鄉·金井”拍攝活動的攝影師們不斷地調整角度,按動著快門。
  老茶農:用心堅守
  金井茶葉炒製作坊里,茶農王仲清雙手翻飛,在鐵鍋中揉動採摘回來的嫩茶尖,靠近一步,清香撲鼻。金井的茶農至今保存著傳統的制茶工藝,王仲清就是炒制傳統綠茶的能手,幾十年下來,他的手顯得異常粗糙黝黑,老王這套代代相傳的綠茶工藝,從攤青到殺青,散熱後再揉捻,烘乾後揉制再烘乾,最後提毫提香。老王告訴記者,自己很小的時候就看著爺爺炒制傳統綠茶,耳濡目染,掌握了整套傳統的綠茶炒制方法。今年已近52歲的他,炒制的綠茶不僅清香撲鼻,而且色質綠得自然,這套工藝正在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
  制茶工藝不斷發展,但王仲清依然堅持用最傳統的方法製作最傳統的金井綠茶,儘力把每一道工序做到位,保證製作出來的每一片綠茶都是地道的。
  老工藝:手留餘香
  “手工制茶,炒鍋溫度的高低、炒制時間的長短都是憑經驗去完成的,這關係到最終茶葉的口感和香氣。”王仲清說,很多人就是因為怕吃苦才拒絕學習手工制茶,而會手工制茶的人又嫌賺錢少而放棄。
  新茶採摘回來後,攤開放在篾曬墊上攤青,均勻翻動。王仲清介紹,“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,使茶葉的香氣慢慢地散髮出來。”攤青之後就是殺青,將茶葉倒進鍋內,隨即用雙手翻炒,使茶葉均勻受熱。“手工操作時要求適溫、適度,這是關鍵一環。綠茶的形狀、香味,都與殺青緊密相關。”
  出鍋後,放在篾盤上散熱,同時用雙手在篾盤上反覆揉捻催香,接下來是乾燥、造型,在鍋中把握好火候,採用不同的手式,掌握力度,在逐步乾燥中造型。當茶葉達到八成干時,可以開始提毫,靈活地運用雙手,使芽條相互摩擦,把白毫去掉。
  最後是足火提香,讓木炭充分燃燒後將茶葉均勻放在焙籠上,每翻動一次,絲絲清香,沁人心脾。
  一套完整的工序下來,嫩綠的茶葉變成了片片帶著清香的綠茶,老王汗流浹背地一遍又一遍地重覆著,從18歲開始,他這一揉就是34個年頭。
  參賽方式
  “茶鄉·金井”攝影大賽將於6月28日截稿,期間主辦方將組織多場現場拍攝活動,邀請攝影家在百裡茶廊的清香中潛心創作,廣大攝影愛好者和市民均可通過微博將作品@長沙晚報,或掃描二維碼添加茶鄉金井訂閱號參與隨手拍,贏取千元大獎和茶葉禮品,更多詳情和報名方式請登錄星辰影像(www.image1.cn)專題頁面查看。  (原標題:金井炒茶老手藝 片片皆清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cojvopcluk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